不論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,
以什麼樣的身分,
都必須維持這樣的自覺,
請思考接下來的方向。
你現在究竟從事什麼工作?
所作的事情對自己來說重要嗎?
對別人而言重要嗎?
而且對眾人重要嗎?
是否對全國人有意義?
對世界上的人有意義?
對自然界各種各樣的生物有意義?
請仔細思考。
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,還是放棄比較好。
因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,
其實都彼此互相有關聯呢。
手塚治虫《佛陀》第9集(講談社)cTezuka Productions
陷入僵局是展開的一步。
吉川英治(小說家)
《草思堂隨筆》《吉川英治全集》第52集(講談社)
剛出生的嬰兒無法分辨周遭的人與自己的差別,感覺所有的東西都渾然一體。但藉由知道與自己不同的東西與人存在、並產生抵抗的經驗,漸漸地就會萌生自我的意識。
大人的情形也是一樣。學生也好,社會人士也好,當每天生活都一帆風順時,我們不會意識到自己。就像腸胃消化良好時,我們不會意識到胃的存在。
然而,當我們處於某種逆境,譬如自己想這麼作但社會不認同,或是自己明明不想作,卻受到周遭的要求,我們的意識會傾向自己。
試問自己:「我不想作什麼?」「我想怎麼樣?」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。接下來試著反覆思考:「那麼,我想作什麼?」「所以我希望什麼?」「我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藉此加深對自己的認識,確立自己的價值觀(自己生存之道的軸心)。這種價值觀正是迎向外界的能量來源。(本文摘自《金錢之外,工作的理由》)